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免息炒股配资,主力资金净流出2.93亿元,占总成交额6.68%,游资资金净流出131.58万元,占总成交额0.03%,散户资金净流入2.95亿元,占总成交额6.71%。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强调,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不孕不育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众多患者而言,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知识普及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机构分布不均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卫生健康行业一直在为破解相关“难题”而努力探索。
辅助生殖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印发的《不孕不育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指出,不孕不育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生育障碍状态,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为7%~10%。不孕不育治疗手段多样,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中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疏导等综合手段可以使80%~90%的患者获得妊娠,少部分患者需要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近年来,我国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黄国宁表示,我国试管婴儿出生数量占全国总出生数量的3%左右,每年大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各省(区、市)均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为无数不孕的家庭带来生育的希望与幸福,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展开剩余79%“针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我国建立了系统全面的监管措施,辅助生殖机构需要取得相应技术服务资质,并严格遵守相关适应证、禁忌证要求。”黄国宁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诞生了上千万名试管婴儿,中国已有数百万名试管婴儿诞生,辅助生殖技术在中国已经成熟。”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主任医师白符介绍,2001年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定义为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分为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各种衍生技术。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达622家,经批准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达到29家。“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加。”白符介绍,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设置辅助生殖机构的地级行政区划(市、地区、自治州、盟)226个,覆盖率约为68%。
与此同时,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白符介绍,2022年我国各辅助生殖中心从业人员总数突破2万人,以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实验室人员占比最高。
从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需求方来说,2009年全国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女性平均年龄为31岁,2022年上升为33.4岁。2009年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女性平均不孕年限是4.5年,最新的数据为3.8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可及性得到改善。”白符说。
标准化助力高效分级诊疗
在我国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辅助生殖机构地域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分布不均衡的情况。近日,在健康报社主办、默克公司公益支持的“妇幼健康看中国”辅助生殖高质量发展——构建不孕不育高效诊疗模式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多地的领域内专家共聚一堂,围绕构建不孕不育高效诊疗模式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远程医疗及医联体的出现,使边远地区等暂时不能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地区获得很好的技术支持,不孕不育患者可在当地医疗机构完成生育力的评估,就医更加便利。”黄国宁表示。
“不孕症的诊治受生理周期影响,需要患者在特定时间就诊,辅助生殖能否成功也存在一定几率,这使得很多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耗时较长。”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医师师娟子认为,在双向转诊模式下,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初步诊治,如需要进一步助孕治疗,会被转诊至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完成辅助生殖治疗,之后再被转诊回基层医院完成后续支持治疗,解决了患者多次长途往返医疗机构的问题,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得以缓和。
“针对不孕症的治疗,双向转诊模式在有效缩短诊疗时间、改善结局、优化院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患者转诊前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便捷性得到提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李云秀表示,构建分级诊疗的模式,保障联盟内规范诊疗,需建立联盟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评估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标准处研究员黄超表示,从行业标准化的角度来看,应把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包括辅助生殖双向转诊模式,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固化下来,以标准化推动辅助生殖健康服务规范发展。
改善适龄生育认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教授指出,2000—2020年,我国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3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从25.8岁推迟至29.7岁,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5.7%增至近34.3%。生育年龄的推迟,是不孕不育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孙莹璞指出,来自家庭和工作方面的压力,降低了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此外,部分民众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对于适龄生育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适龄生育的重要性。”黄国宁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卵巢功能退化,男性精子也会出现异常,导致生育力下降,发生出生缺陷的风险也在增加。医务工作者要加强适龄生育的科普宣传,过去3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举行了多场网上科普宣传,关注生育力保护,提倡适龄生育,收听收看人次达到3000多万。“希望全社会进一步关注生育力。”黄国宁说。
孙莹璞认为,强化适龄生育知识普及,可组织专家学者或医务人员开展生育健康知识讲座,向公众普及适龄生育相关知识;建立生育健康知识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开展社区生育健康知识培训、健康咨询等服务,方便公众随时获取生育健康知识,提高生育健康素养和对适龄生育的认知。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昆明表示,部分民众对辅助生殖技术有一些误解,认为辅助生殖技术足够强大,即便自己年纪再大,但求助于试管婴儿技术仍然肯定可以圆梦,因此即便有生育意愿,也会长期等下去。“实际上辅助生殖技术并非万能,并不能解决所有生育问题。”李昆明表示,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严格遵守相关适应证、禁忌证,适龄人群如果有生育意愿,建议尽早规划,尽量选择在黄金生育期怀孕,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文:健康报记者 牛煜辉
编辑:牛煜辉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免息炒股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